我要做皇帝第76部分阅读(2/2)

好书推荐:

刘彻拿来一用,并无什么大问题。

概因为类似这样性质的设置,在本质上天然的会受到官僚士绅贵族阶级的推崇。

权力是个好东西,没有人愿意忙活了一辈子,最后还是要回家种田。

即使后世天朝那些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尚且放不下手里的权柄,遑论此时的权贵阶级

故此,临到退休致仕的年纪。大部分官员都是死乞白赖的赖在位置上,说什么都不肯下去。

死在郡守九卿甚至三公位置上的官员。不知几何。

但老家伙们赖着不走,下面的人就没有了上升空间。

毫无疑问,长此以往,对国家是不利的。

在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封建社会,老资格的元老大臣,经验丰富,理论扎实。虽然年纪大了,精力大不如前,但他们的能力和经验摆在哪里。

若就这么闲置,毫无疑问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是以,刘彻其实以前也想过弄出一个类似中顾委的机构。

一则收买人心,团结大多数的官僚权贵阶级。

二则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老臣的名望和资源,使之不至于闲置浪费。

三则,给某些赖着不走的家伙一个下台的台阶,给年轻人腾出施展拳脚的舞台。

但本来这些是刘彻准备自己上台后推行的一个政策,用来施恩的。

此时。却因为申屠嘉的缘故,只好提前拿出来。

两天后,太子家令汲黯以及太子率更令。廷尉刑曹令吏张汤联合上奏天子:故两千石及九卿三公,勋臣名将,有功社稷,德高望重,请立为顾问,议论国政,拾遗补缺,以合汉尊老之本。

天子制曰:可。

于是,无数人喜极而奔。

尤其是那些在过去的政治斗争中被闲置起来的老家伙。忽然发现,自己迎来了政治生命的第二春。

这顾问。虽然没有秩比俸禄,只有一个从两千石的待遇。

但。单单是能直接上书天子,这一条,就足以令人兴奋。

最起码,有了这个权力以后,小猫小狗什么的,就再也不敢招惹一个有着顾问的家族了,不然,人家一怒之下,上书天子,告御状,谁来背锅

于是,此事,立刻就压过楚王刘戊的乱lun丑闻,成为丁亥年汉室的第一大焦点。

短短两三内,这个新的顾问职位,掀起了一场连始作俑者刘彻都未曾想到过的热潮。

齐赵胶东胶西城阳衡山诸王次第上奏,表示坚决拥护长安设立顾问的决定。

至于彻侯们,则早就炸锅了。

许多人纷纷递了帖子,请求拜见太子。

权贵官僚阶级们的反应,吓坏了刘彻。

吓得他赶紧躲到上林苑,只有那些实在推脱不过的人,刘彻才不得不见了他们一面。

譬如,南皮候章武候这样的巨头。

事实证明,哪怕是已经埋头沉迷于修仙,不问世事的世外高人,章武候窦广国,其实心里也还是放不下权柄。

不过话又说回来,窦广国挺冤枉的。

在他之前,薄昭能堂而皇之的被拜为车骑将军,早远一些的吕后外戚,更是权倾朝野。

在他之后,田蚡什么的,也能披着一个外戚的马甲,做太尉丞相。

偏偏就他这一代外戚,想出仕,各种喊打喊杀,朝野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全都盯着他们兄弟,从诸侯王到大臣,几乎天天在他们兄弟耳边念叨什么吕氏殷鉴,动不动就拿薄昭的故事出来恐吓。

搞的这位本来可以过一次丞相瘾的国舅只能埋头修仙。

一直要等到刘彻这个孙外甥抛出一个顾问的提议,才能堂而皇之的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送走窦广国和窦长君,刘彻这才敢稍微伸了一个懒腰。

没办法,这两位巨头,虽然没干过三公九卿,但论地位,却根本不比丞相什么的轻。

这两位,跺跺脚都能让长安颤抖。

更何况,辈分比刘彻高了足足两倍,就连刘彻的老爹见了,也要毕恭毕敬,以长辈相待。

好在这两位不怎么干预政治,一心埋头修仙问道。

今次,他们能主动来见刘彻,还是刘彻送了一个顾问大礼包,加上有助于他们修炼的人参,这才让这两位屈尊降贵来见刘彻一面,勉励一二。

否则,就是长安闹翻天,他们也未必肯动。

“这次稍微玩大了一些”刘彻挠挠头,想着:“不过还好有汲黯和张汤做缓冲,加之,这个事情利大于弊,可谓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提议,所以,我此刻还能稳坐钓鱼台,但以后,这风头,尽量还是不要出了,安安心心的在这上林苑种田,攀科技树吧”

于是,他起身,朝着不远处的一个宫殿而去。

在那个宫殿里,此刻,从少府抽调过来的数十名农稷之官,正在等着他的到来。

说起来,这次少府能这么快的就按时把这些农业技术官员抽调给他,还是刘彻的那个顾问的提议的缘故。

现任少府令岑迈,眼看就要到点了。

汉室非三公,基本上七十岁左右,就得退下来,除非有天子慰留。注1

而岑迈已经六十好几了,不出意外,明年就得挪窝。

而刘彻这个顾问得提议一出,等于让岑迈多了一条退休后参与政治的途径,甚至,可能借此东山再起,也未可知

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于是,投桃报李,少府衙门这次难得的高效准时了。未完待续

ps:注1:西汉退休致仕,法定是七十岁。

这是根据从先秦时代的传统定下来的。

礼记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仕。

到了西汉,这就成了公认的退休年纪。

并且已经形成了制度。

像是石庆田叔,都是在这个制度的规定下,到点了自动退下来的典范。

另外~昨天最后一章中,申屠嘉限制公款吃喝的记载来源于汉书。景帝纪。

嗯,今天基本确定更新字数不少于昨天,估摸着突破有难度,但维持不难

第三百节 调校手下300章 了,撒花庆祝

少府调来的农稷官员,一共五十七人。

全部都是少府衙门下头的各个皇庄的管事以及上林苑的畜牧之官。

按照刘彻的要求,这些人,全部都有着二十年以上的农业经验。

此时,这些人俱都在按照刘彻的要求,在颜异的带领下,钻在故纸堆里,整理和编辑自秦以来的农家典籍,包括但不限于已经成书的那些。

为了编辑出一本西汉版本的农业技术百科全书。

这次,刘彻是下了血本了。

光是拨来的钱款,就足足上百万。

更把少府衙门关于农稷的档案以及石渠阁里被归类到农稷的竹简,几乎都搬了过来。

整个大殿,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竹简。

像小山一样堆放着。

二十多位太子宫的低阶文官,像舍人什么的,也都来帮忙抄录和整理这些文档。

刘彻走进来以后,颜异连忙起身相迎。

至于其他人,则依旧埋头在工作。

“怎么样”刘彻拉着颜异走到殿外,问道:“与诸农稷同僚相处的任何”

一边说,刘彻还一边观察着颜异的表情。

让颜异来负责修订新神农,刘彻是故意的。

为的就是测试一下,看看这个时代儒家能接受的底线在哪里

要知道,儒家虽然嘴巴上喊着天下农为本,但历朝历代,真正弯下腰去处理农业事务的,基本都不是儒家出身的。

但越是这样,刘彻就越要按着儒家的脑袋,把他按进农稷和技术的盘里。

这大抵也算是刘彻的恶趣味之一了。

当然,往深层次想。这也是刘彻为消弭百家恩怨而做出的努力。

后世的武侠小说,就充分的说明了一个真谛门户之见,要不得

是以。刘彻现在让张汤干上了黄老派的活计,让汲黯去做法家的事情。让颜异来负责本是墨家分支农家的工作。

为的就是磨砺他们,让他们开阔眼界,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

要是对刘彻的安排有不满

无所谓

刘彻可不是以前的刘德了。

全天下,想抱太子大腿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太子宫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已经下定决心。扔掉节操来迎合太子的官员。

刘彻看着颜异,没有从颜异的神色中找出不耐烦困惑甚至消极怠工一类的情绪。

颜异一如既往的,非常规矩,宛如一块平静的湖面。

他低着头,恭顺的道:“臣还算适应,与诸位长者相处的也还算可以”

他似乎想了想,汇报道:“家上,就是还缺一些百工之物”

所谓百工之物,刘彻自然知道是什么。

托秦始皇的福,使得以后的统治者都明白了。统一制定精确的度量衡是统治的关键。

是以,汉室也对诸如尺寸斤两等度量器具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而在此时,几乎所有有关的测量以及度量工具。统称为百工之物。

刘彻点点头,道:“孤会让人尽速调拨过来的,卿,全力配合和协助诸位农稷官员,将过往的技术档案以及资料和农家的典籍清点和整理出来吧”

想了想,刘彻勉励道:“卿努力吧,这新神农编辑完成之后,相信卿的见识眼界和能力都会更上一层楼,届时。孤有重任交托于卿”

“诺”颜异依然平静的拜道:“臣遵命”

刘彻看了看他,暗自点点头。

这颜异。尽以心性来说,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只要他好好的帮着刘彻把新神农编辑好。毫不夸张的说,届时,颜异将成为一个宰相的胚子,就如同前丞相北平侯张苍一样,可以交托天下,安定黎庶的宰相

因为,这本新神农所涉及和涵盖的知识,已经不单单只是农业这么一块了。

他还涉及到了组织实施动员以及监管。

另外,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会被编辑入书。

这就使得编辑者,成为了对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最了解的人。

吃透了新神农所涉及的知识,还不能独当一面的话,那就只能说明,颜异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了

刘彻在颜异这边勉励和视察了一圈,然后就踱着脚步,来到了另外一处阁楼之中。

这里,与颜异的那个宫殿,就是两个世界了。

整个房子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各个时期的关中堪舆地图以及石渠阁密藏的关中各县驻防图。

房子正中,堆满了本应该是国家机密的关中各县的县志。

汲黯带着数十位技术官僚,对着这些堪舆地图以及县志,仔细的研究着关中水系的运行以及地形地貌,考量着种种技术手段。

毫无疑问,这里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一次西元前最高水平的土木工程技术研讨会。

无数技术官员各抒己见,提出了种种可能。

人人踊跃发言。

“汲公,吾以为应该这样”

刘彻站在门口,倾听着门内的讨论,同时挥手,制止了门口卫兵通传的举动。

刘彻听了好一会儿,当他听到,汲黯谦虚的接纳了来自各方的意见,同时,命令文书记录之后。

刘彻就微笑着背着手离开了这里。

“汲黯果然永远都是我最值得信赖的大臣”刘彻心里高兴的想道。

本来,他对汲黯来负责褒斜道工程的论证和施工勘探还有些疑虑。毕竟,黄老派的官员,长于统筹调度,简单的来说,就是他们的优势在于制定大政,同时执行,像这样细节的工程施工论证和勘探工作,本是法家的工作。

但此刻疑虑全消。

事实证明,没有人天生就是会被所学的知识束缚住的人。

后世的班超一介书生,毅然投笔从戎,成就偌大的功业。

因而,决定一个人未来前途,绝不是所学和出身,而是后天的经历和锻炼。

刘彻笑眯眯的走出阁楼,正打算带人去打猎,顺便看看住在他的思贤苑里的那几只滚滚近况如何。

嗯,刘彻的地盘里有不少竹山,山上住着一个较小族群的滚滚,整个族群目测大概八到十只左右的滚滚吧

这两天,刘彻只要有空,就会去观察一下,这些后世的国宝,号称地球最萌的家伙。

只不过,随着冬天的临近,这些滚滚最近开始有迁徙的迹象。

可惜,他刚到门口,还没穿好甲胄,王道就捧着一份名刺前来,跪下来禀报道:“殿下,有客来访”

刘彻闻言,不得不打消出去游猎的念头。

因为他记得清楚,他给王道下过命令,非三公九卿以及天子太后的使者,基本都不要来禀报与他。

但,也不是说,不是所有的贵族,都不可能在现在见他。

至少,有几个人是例外的。

譬如,现在的这份求见的拜帖上的那个名字。

北平侯世子奉谨拜之,伏维家上垂恩

刘彻只扫了一眼,立刻就吩咐道:“马上给孤准备更衣,另外,让人准备好茶点,让人好生招待张先生,不可怠慢”未完待续

ps:嗯,300章了,不容易啊,泪流满面啊,一路磕磕碰碰,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尝过。

一路走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些日子以来的经历。

只能说一句,谢谢大家了

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一直以来忍受俺这个渣渣的各种毛病和拖拉

咳咳,2015,我希望,我能治好我的懒癌0

第三百零一节 张苍的托付

北平侯张苍,任何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只要涉足政治,他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单单就是此人的履历,打开一看,都能让人生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在汉室的皇家记载中,是这样描述张苍的:以客卿从起阳武,至霸上,为常山守,得陈余,为代相,徙为赵相,以赵相候,千三百户为计相四岁,淮南相十四岁。与绛候恭迎太宗孝文皇帝从代入长安,奉为天子,四年,以淮南相继为丞相,绪定律历,推五德之运,定汉之水德,尚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做程品

简单的来说,就是张苍这个家伙,从龙时间比较迟,但后来居上,从常山太守起步,历任代国丞相,赵国丞相,在萧何手下当过副手,保护了淮南王刘长,使其免遭吕氏毒手,又与陈平周勃共诛吕氏,恭迎代王入京。

这履历到这里,就已经足够闪瞎大部分人的二十四k氪金狗眼了。

更离谱的是,当陈平周勃倒下后,张苍就开启了超神模式。

看看他做丞相后主导的那些改革和事情。

绪定律历,推五德之运,定汉之水德,尚黑这是给王朝的属性和天命定下基调。

吹律调乐,入之音声,这是定礼乐。

比定律令,这是改革法律,重订司法基础。

若百工,天下做程品。这是重新修订度量衡,明确秦汉之分。

这些事情,张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完成的。

简直让人以为无法直视

更恐怖的是干这些事情的时候,张苍已经将近八十了,是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在这个时代。这个时间点,张苍的名声和威望,是汉初所有功臣中最高和最大的之一。

甚至连萧何曹参。也不过与之齐平而已。

后世张苍排在萧何曹参的后面,是因为政治的原因。

小猪太初改历。制定太初历,当然要贬低和打压张苍的历史地位了

而在此时,没有人,包括刘彻的老爹,敢于怠慢那个躺在家里,眼看就要断气的前丞相。

实在是张苍乃是类似于大熊猫之于后世的自然科学一样的活化石。

这个家伙,可不仅仅是汉臣那么简单,他给秦始皇当过御史。负责主柱下方书。

这个职责比较生僻,简单的来说吧,这是一个古老的官职,在周号为柱下史,老子李耳就干过这个职位

而张苍跟李耳一样,喜欢读书,尤其是数学和法律的书,他来者不拒。

给秦始皇打工的那些年,张苍几乎将整个秦廷的律书和法令都背下来了。

这也是他后来当丞相后敢那么大开大合的动手调整整个法律系统的底气所在。

在此时,张苍这个名字。就是秦汉百余年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