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86部分阅读(2/2)

好书推荐:

但他却不知,他搞出来的考举,尽管黑幕重重,背后有着太多的利益交换和取舍。

但至少,维持了表面的公平公正。

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争强好胜,就是刻进他们灵魂中的一个符号。

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杀人犯法,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大有人在。

而对于豪强士绅地主们来说,自己家的子弟,继续种田肯定不是出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吃朝廷饭,戴官家帽,出入威仪,方是大丈夫所为。

只是奈何举荐门槛太高了

即使天生的影帝,声望从小就开始刷,若无好的运气,那起码得刷到三十岁,才够资格被地方郡守举荐。

而当今之世。只要进了官场,那就是铁饭碗。

若不犯错。几乎可以世世代代都继续当官。

这个买卖可比种田有前途得多了

是以,考举一推出。那立刻大受欢迎,士绅地主豪商们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青云之路,而且说出去也有面子。

像颜异的家中长辈,现在逢人就吹牛逼说:吾家小子不才,自三千士子之中,独取考举第一,号为头甲

别人一听说,三千士子中的第一

这可了不得,立刻就是一脸仰慕和憧憬。

济南颜家过去半年,慕名前来拜师的学子如过江之鲫,其中彻侯子侄,不在少数,甚至有诸侯王子弟,屈尊降贵,前往听讲。

至于年轻人

随着当初参加考举的士子各自回家,然后,他们自然是不肯自降身价,贬低自我。

怎么办

抬高对手呗

什么非战之罪啦的借口纷纷被琢磨出来。

然后,为了自尊或者说虚荣心,他们又大肆宣扬考举录取后的荣誉。

什么太子亲拜之,唱名夸街,榜下捉婿等等桥段都被这些人拿着到处宣扬。

许多乡下的土霸王,何曾听说过这样的场面

顿时都被说的心痒难耐。

尤其是他们听到,为抢颜异为婿,公卿大臣都要撕破脸了。

听着这些故事,许多自认为颇有才能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少年英雄,哪里还安奈得住

回家以后就告诉父母,自己要安心读书,静待下轮考举,一举扬名,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大名,让长安的彻侯公卿贵族纷纷拿着自己的女儿来诱惑。

特别是考举的题目被人到处宣扬了之后,这样的风气顿时就更加浓烈了起来。

看完考举的前两题,许多人都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这样的题目,我上我也行啊”

简单到只要识字就能答的试题,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发奋读书,誓要成为颜异第二。

也就是第三次的题目,稍微难了一些,至于那道算术题,则是愁掉了许多人的头发。

然而,任何事情,再怎么难,一旦被人公之于众,群策群力之下,就再非难题了。

时下,不知道多少学派家族都在潜心研究那道试题。

刘彻不知道这些,但他却知道,一次性要录取数百人,而且进的都是国家机构,担任基层或者中层官吏的考举,肯定不能跟去年一样了。

去年的考举,他靠着先知先觉和熟知人物,可以从士子里选那些被历史证明过一定能成才的人才,所以,成绩才这么好。

而今次考举,不仅仅录取人数暴增。而且,关键是,这些人都是要去担任许多关键位置的官吏。

录取一个两个草包。还可以解释成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大面积的草包,那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是以,这次考举,在试题方面,要能做到有专业性和目的性,淘汰掉那些不适合当官的家伙。

当然,因为录取的都是要去办实事的中下层官吏,所以。考什么诗书经典,那是大炮打蚊子,在素质上,还是得跟上次一样,识字会算术,逻辑清楚,思维清晰就够了。

又不是选宰相,还得看能不能熟背经典。

更不是选博士,没人要求录取的都是饱读诗书,在一方领域有着权威的大能。

这么想着。刘彻就问道:“诸卿以为,今次考举,该当如何”

刘彻这话一出。作为考举的受益人,颜异等人相互对视一眼,无论他们出身何派,但,他们的身上永远打着考举的标签。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考举。

他们这些人,永远是考举的卫道士

因此,颜异宁成郑当时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考举,事关重大。当仔细斟酌,定下方针步骤。再选名师博士,总揽百家。出题选士”

要说民间没有考举的坏话,那是骗人的。

最起码,现在坊间流行的那句“如此简单,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颜异等人。

谁愿意被人如此轻慢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的斗争,比战场上的厮杀还激烈。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清名,颜异等考举众早就私下里有过共识,下次考举,题目一定要请名师出题不可再让世人轻慢考举。

刘彻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他闻言,皱了皱眉头,挥挥手道:“又不是选三公九卿,选的俱是具体办事的佐吏,因此,实干为先,诸卿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为国家选好人才”

这次考举,刘彻目测,大概可能有上万人来到长安参考。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这一次将齐聚长安。

因为不同后世的科举。

科举要经过乡试院试,从秀才举人什么一路打怪升级,最终取进士,成就官位。

而考举,则没有筛选的程序,只要是个读书人,家里有钱,出得起盘缠的,都可以来长安参考。

这其中利弊,刘彻也权衡过。

最终,刘彻认为现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码,考举选出来的人,更有可塑性和发展前途,比起科举选出一帮子原教旨主义,读书读傻了的清流强太多了。

刘彻一直认为,同样一个人,读二十年书,然后取中进士,与读十年书,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样主政一方,最终两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别

就连贪污,后者都比前者更有技术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杰汇聚长安,由此还能带动长安的经济发展。

与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颜异等人见到刘彻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能问道:“敢问家上,今次考举,定在何时”

刘彻笑了一声,答道:“暂时还未定下时间,不过,大抵当在七八月间,至迟不会晚于今岁岁末”

刘彻计划,逐渐的将考举定期化长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渐取代举荐制度和赀官制度。

刘彻可是有着野望,在将来,所有的低阶官吏全部自考举出。

这样,就可断绝门阀世家的出现可能。

刘彻想了想,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道:“太尉前日上书天子,请求今岁,立武考举,为军中选五十位队率,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在考试这个框架里,选出五十位堪用的队率”

周亚夫想通过考举模式来选用中层军官,早不是什么新闻了。

自去岁以来,周亚夫就一直在积极推动此事,寄希望通过考举的模式,选出足够合用的年轻军官,完成他的那个骑兵化的梦想。

而武将不同文官。

文职工作,识字算术合格,脑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点,只要够勤奋,也能弥补。

当初,曹参主政汉室,就专门任用一些沉默寡言的老实人,照样做出了成绩。

而武将则不同了。

不识字没关系,但不懂地理,不识天时,不懂军队的基本常识,那就要命了

更何况,选的还是队率

队率是汉室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开国以来,许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从队率起步,进而封侯拜相,成就伟业的。

譬如申屠嘉,就是自队率而起,进而位列丞相的典型。

是以,汉室尤为重视队率的培养和选用。

一般,非将门世家的子弟,很少一上来就能出任队率的。

绝大部分的队率,都是军功起步,靠着斩首和立功,得以出头。

这一次,通过考举的模式,选派队率,可谓是恒古未有

然而,太尉周亚夫,狭平定吴逆叛乱的盖世大功,提出此议,没有人能再进行阻挡了。

就连天子,也没有任何思索,就直接答应了周亚夫的这个要求。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二节 重赏

众臣闻言,均是大惊。

考举再次举行,他们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了。

汉室的政策,很少半途而废,尤其是有着成绩的政策。

但是,像现在这样规模瞬间爆炸的情况,却是从未有过的

而且今次如此重要的事务,他们这些太子属臣,居然可以插手,更是让众臣惊讶。

当年,晁错以太子家令的身份主持输粟捐爵,就已经让许多人震惊了

此时,汲黯与张汤两人,俱是心潮澎湃。

当年,晁错主持输粟捐爵,借此一飞冲天,今上即位,立即简拔为内史,身为九卿之一,短短三年,迁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这样的故事,足够让他们两人为之心向神往。

汲黯与张汤对视一眼,他们分别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一个讯息这次考举,就是他们两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汲黯甚至看到了张汤眼中流露出来的坚决的神色。

而他,更是握紧了拳头。

在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我定会让人知道,我汲黯,不是幸臣,而是真正的能臣”

最近半年,随着汲黯与张汤火箭式的提拔。

这士林舆论之中,自然难免有些眼红嫉妒之人,说些酸溜溜的话。

别的话,也就罢了,由他们去嚼舌头根子了。

但是

幸臣这二个字,汲黯是绝对绝对不能接受

他是个骄傲之人,更是一个重视自己的清名声誉,重于性命之人。

安可忍受这样的诋毁

是以,这一次,他发誓。要用成绩来为自己正名,好叫世人知道,他非是靠着拍马逢迎。才有的今天。

他汲黯,汲长孺。是有真材实料,可以济世安民的真正人才。

是胸有韬略的未来新星

而不是,靠着拍马溜须,甚至奴颜婢膝,才有的今日

另外一侧,张汤的想法,却又不同了。

幸臣就幸臣罢

法家从来不重虚名。

为达目的,区区诋毁之语算的了什么

当年。商君李悝吴子申子等诸贤为了实现自己的道理和理想,所背负的污名和诋毁,何曾少过

倘若,这一个幸臣的骂名,于他前途无碍,他也懒得去反驳。

只是,偏偏,汉家传统,背负幸臣之名的臣子,仕途将无比艰难。而且,难以掌握大权。

譬如,先帝时邓通权倾朝野。宰相不能制,但,始终不曾为人看重,连九卿都不曾担任。

至于赵同,袁盎一言,使其丧命。

至于本朝,晁错能坦然出任御史大夫,而周仁,却只能屈居郎中令。为众臣排挤,为主流所不容。

这就是。幸臣与大臣之间的区别。

而他想要洗脱幸臣的罪名。

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出一件让旁人无从置喙的大事。

就如晁错当年主持输粟捐爵一般。一举改变世人的观感。

这一次的考举,恰恰就是一件足以改变世人对其观感的大事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决定,但在刘彻所不知的地方,汲黯与张汤的出发点,已经截然不同

刘彻却暂时没有心思去考察自己臣子的心态。

身为太子,这太子宫的主宰。

他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去观察和考虑。

是以,他只是微微摆手道:“诸卿回去以后,好好想想,今岁考举的事情,拿出一个条程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具体的细节和解决之道”

刘彻伸出三只手指,道:“以三月为期,最迟在夏季之前,诸卿需得拿出一个具体得安排条略出来,不然,朝野将以为孤无人矣”

刘彻当然清楚,像一个万人规模的考举,还附带着武举的考试,即使是后世,也足够一个地级市的政府为之忙上半个月了。

更何况此时

因此,他并不认为,张汤等人马上就能拿出条程来即使真的拿出来了,那刘彻反而要怀疑,这些家伙是在忽悠他了。

“诺”诸臣纷纷跪下来叩首称是。

“襄平侯的事情,诸卿听说了吧”刘彻进入下一个议题,看着众臣,问道:“诸卿都来说说看,这个事情,孤当如何回禀父皇”

刘彻这话一出,汲黯张汤等人,纷纷面露难色。

襄平,这是一个自汉立国之时,就已经存在的候国,属于功臣追封候国。

当年,纪成战死,高祖刘邦立国后,感怀其忠义,于是追封其为襄平侯,令其子纪通嗣位。

传承至今,襄平侯一系已经过了两代。

俗话说的好,富不过三。

当襄平侯传至这一代的纪嘉的时候,出了一个大问题。

纪嘉有个儿子,叫纪恢。

这就是个二百五,纨绔子弟。

而纪嘉,则是那种相对正统,比较安分的老派人物,对纪恢是横看竖看,怎么看,都不顺眼。

于是,去年九月,纪嘉忍无可忍之下,上书朝廷,以纪恢无德为理由,废除了纪恢世子的身份,改立次子相夫为世子。

这下,彻底惹毛了纪恢。

这货居然干出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吴王刘濞起兵以后,纪恢就在长安散布汉军必败的悲观言论。

倘若这样也就罢了。

这货还堂而皇之的宣布要起兵响应刘濞。

本来,这就是个闹剧

长安人人都知道,这纪恢就是个疯子,神经病,二百五。

也没有人搭理他。

但是,这货日前居然跑到了御史大夫衙门前。公然叫嚣要谋反。

嗯,一个人单枪匹马,来到御史大夫衙门前。喊谋反,诅咒君父。

这等于天朝有个官二代。跑到了天安门前,中南海前,举着牌子大喊,gcd下台,这就是找死啊

纵使晁错眼睛瞎了,耳朵聋了,也不可能放过此人。

于是,纪恢锒铛下狱。

整个过程。纪恢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反而面露微笑。

经过审讯,纪恢对于他的罪行供认不讳,他也坦承,他这么干,就是要弄死他爹纪嘉和他弟弟纪相夫。

他就是要把那个看不起他的老爹和那个抢了他位置的弟弟拉下水。

不得不说,这纪恢果然是个疯子,神经病。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了。

纪恢的行为。大逆无道,必然是要腰斩弃市的

但是,按照汉律。谋反诅咒君父,夷三族

也就是说,纪恢的罪行,无论他老爹和他的弟弟,母亲甚至外祖父家族,是否知晓,是否赞同,是否参与,一律株连

要是坚持依照法律来办的话。纪恢的老爹和弟弟还有母亲以及整个襄平侯家族,统统要处死

倘若是别的案件。那也罢了。

但此案,却是给汉室朝廷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纪恢的行为。分明就是故意要报复纪嘉和纪相夫。

倘若依照汉律执行。

纪恢腰斩,其家族全部死罪

那么以后,有人在争夺家产或者对父母的安排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