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三家同盟——太后生了(1/2)

好书推荐:

大宋政和三年十二月初,天津市。

虽然界河已经封冻,但是天津市街头,仍然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天津市民们穿着羊毛编成的或者填装了棉花的冬装,在街头摩肩接踵的涌动。还有不少来自异邦的旅人客商,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在街道上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也是一道天津市特有的风景线。

现在的天津无疑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座城市是不拒绝任何远来之客的。

来自大宋大辽草原金国高丽安南大理吐蕃西域南洋天竺,甚至极远的大食波斯西奈罗马的客商,都在这座位于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交汇点的,犹如梦幻一般的大都市中寻找着发财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顺便一提,天津市有不少鼓励技术创新,奖励发明的办法,比如发放奖金,授予专利权通过行会执行等。同时也鼓励盗版抄袭外部独有技术。比如为玻璃乌兹钢等外国先进技术开出了高额格赏。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收获,有一些来自天竺开罗波斯大马士革的玻璃工匠和铁匠成为了新天津人。带来了比较成熟的坩埚炼铁和用手工吹筒法制造玻璃的工艺。

除了客商和工匠,还有远道而来的学者武士,倡优僧道,甚至还有避难的政客和贵族,都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第二家乡。

现在的天津,隐约已经有了昔日大唐帝国鼎盛时代的长安城的风范。

哦,实际上,除了人口比不上长安,天津市的其他方面,比如手工业生产,商业环境,交通,法律制度,学术研究等等,全都远远超过了大唐帝都。

如果单纯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即将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首都的天津市,已经站在了华夏三千年历史的顶峰了,同时也站在了世界的顶峰

站在位于共和广场一角的执政府很快就是元首宫了大楼四层的大书房的窗台边,武好古正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一手缔造的城市。

书房里面还坐着几个人,有何天然章之凤陆人嘉这三个法律专家,还有刚刚从燕山府赶来的赵佳人他当了一段时间的燕山知府。

执政,新一版共和宪法的草案已经按着您的意思起草完毕了。过于具体的条目,都已经归到民法刑法公民法议政法官务法这等小法中去了。宪法就以万民共约盟誓的方式,阐述了为何要废帝制行共和,规范了共和国官府共和国公民共和国平民间的权责,特别突出了官府为民和公民为国的理念

正在说话的是主持宪法起草的章之凤。虽然他算得上律法方面的专家,也参与过幽州的立法工作。但是对于起草宪法这样的根本,还是没有一点儿经验,甚至连概念都是缺乏的。

所以刚一开始的时候,他是照着宋刑统的办法,想搞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律。结果第一版宪法草案非常繁琐,零零碎碎的条文很多,像个大杂烩。

不过随着一版一版的重修,以及民法刑法公民法议政法官务法这等小法相继开始起草。章之凤何天然等人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

所谓的根本,与其说是法,不如说是约誓和论之类的东西。

到了最新一版的共和宪法真的已经相当有模有样了。

不过武好古今天似乎有点心不在焉,从会议一开始他就在窗口转悠,时不时的就推开窗户向外张望。

窗外楼下,就是共和广场。由于天津北市这几年发展迅猛,隐约有和南市媲美的意思。所以位于天津南市最北面,靠着界河的共和广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市中心。

一条宽阔的共和大道就从共和广场中穿过,而且横穿天津南北两市,从天津北市北门宣武门,一直通到天津南市南门崇文门。因为道路宽阔,且直通共和广场这个紧要之所,所以都军机司传递消息的驿马传骑,一般都会从宣武门或崇文门入城,然后沿着共和大街直入共和广场。

武好古时不时的推开窗户往外观望,显然是在等待驿马传骑给他送什么消息。

可是最近又有什么要紧的消息会传到天津市呢

屋子里面的几个人都有点奇怪。

现在是冬天,北方早就是万里冰封,根本不是打仗的时候。

而南面的开封府,现在大概忙着过年节吧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了。

难不成是陶节夫那个老不死的还在策划什么阴谋

几个人正奇怪的时候,几匹健马风也似的从共和桥其实是几座浮桥上掠过,奔入了空旷的共和广场,当先骑士背上插着白色的认旗,应该是宣化府防御司派出的600里加急传骑

宣化府是这一次燕辽整理州府的过程中新设立的一个府,位于燕山北麓,在燕山府的北面。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张家口市一带。是燕地的门户,同时也是连接辽国西京道的重镇。

在那里担任防御使的是武好古的心腹武诚兰,今天派出了600里加急传骑,也不知道出了什么急事儿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动,然后是武诚久武好古早年的跟班,现在是武家口商市的总管的一个儿子武之捷的声音传来。

执政,武家口急报。

武家口急报

难道是契丹萧太后吃错药了发兵攻打武家口的险要关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